菜单
CIOSH 劳保会

第108届中国劳动保护用品交易会

暨2025中国国际职业安全及健康产业博览会

2025.4.15-17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距离展会开幕还有:

.
小时
:
时间
:

第108届中国劳动保护用品交易会

暨2025中国国际职业安全及健康产业博览会

2025.4.15-17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 小时
  • 时间
我要参展 我要参观
媒体中心 新闻中心 行业新闻 为什么西方人到现在也不戴口罩?

为什么西方人到现在也不戴口罩?

  疫情之下,普通人究竟要不要戴口罩?在中国,这不是个问题,不戴口罩你可能都出不了小区,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的教训早已让小小的口罩成为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但对于身在海外的华人来说,他们在戴口罩问题上是有些“手足无措”的,因为欧美社会普遍认为只有病人才需要戴口罩。随着疫情蔓延,这个差异越来越凸显,尽管有不少西方人也开始戴起口罩,但那里的官员、卫生机构及医疗专家却一再坚称健康者不必戴口罩。有人形容说,全世界因口罩已经形成“两大阵营”。孰是孰非?这并非一个词或一句话可以裁定的。之所以如此,除了一些现实因素,更重要的是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使然。

 

 

  冲突——因戴口罩者被当作“异类”而起

  “德国第一桩新冠肺炎诉讼与口罩有关!”据德国《焦点》周刊9日报道,德国著名机场免税店海涅曼的员工因不满雇主禁止他们在工作中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将后者告上法庭。原来,在欧洲疫情恶化后,一些员工自行戴上口罩,但雇主担心带来紧张和恐慌,导致吓跑顾客,于是下达禁令:如果继续佩戴,我们将把您送回家!

  因口罩问题而起的纷争最近在欧洲上演了不少。此前,意大利一名议员戴口罩进入议会被嘲讽,他在发言中强调“戴口罩是为大家安全着想”,并情绪激动地建议“如果你们是聪明人,早就应该戴口罩了”。在瑞士,一名女议员因戴口罩而被逐,理由是“扰乱会议秩序”。

 

  法国总统马克龙9日在巴黎参加一 家连锁咖啡店的开业典礼

  在法国,也有议员在社交媒体上要求议会重视佩戴口罩的必要性。但8日法国确诊病例增加到613例,法国卫生部下属的卫生总署署长在接受采访时仍强调“要勤洗手,戴口罩并没有用”。在当下的巴黎街头,很少看到戴口罩的法国人。欧洲大部分地区是同样的情景。在比利时,从2月底的狂欢节,到3月6日的气候变化游行,各种人群聚集性活动并未取消,公共场合也无人戴口罩。

  这不奇怪。“普通民众戴口罩没有意义”“健康的人并不需要戴口罩”“已经有症状的人才需要戴口罩”“口罩被列入处方药”——以上分别是德国卫生部、美国疾控中心、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NHS)和法国卫生部的说法和做法。“戴口罩等于生病了”,这一观念在欧美社会可以说是深入人心。“如果不是确诊病人,戴口罩不能完全避免自己被感染,毕竟每天接触的人和物不计其数。与其戴口罩引起恐慌,还不如好好洗手来得安全。”《环球时报》记者的一位法国朋友如是说。

  这是与中国人截然不同的认识。实际上,在欧美疫情远不如现在严重时,这种东西方差异就能明显感受到。2月下旬,《环球时报》记者赴世界卫生组织总部所在地日内瓦采访,当时瑞士刚出现确诊病例,记者在当地药店普遍买不到口罩,问及脱销原因,药店店员的回答竟是:“可能是一些人要去中国,或者去亚洲其他地方。”

  在美国,过去一个多月,《环球时报》记者多次遭遇“口罩事故”。前不久,记者在纠结了一番后决定去华盛顿一家大剧院看芭蕾舞演出,由于是戴口罩前往,在入门检票排队时,周遭上下打量的异样目光让记者如芒刺背,就好像自己身上贴上了“病人”的标签。之后,纽约的美国朋友告诉记者,他们在地铁站看到戴口罩的华人被极端分子辱骂、推搡。记者被告诫,在美国其他族裔民众眼里,人只有感染了比较严重的传染病时才会戴口罩。

  记者的女儿有过类似遭遇。一天,戴着口罩的她在校门口遇见美国老师,老师先是一番关切,然后严肃地说:“你记得吗?我们课上讲过教育局建议学校这样的公共场合不得蒙头巾,穆斯林同学都做到了……”

  眼下,随着疫情加重,欧美不少人意识到自我防护的重要性,开始戴口罩,但在整体“口罩无用”的大环境下仍被当成“异类”。意大利有些“例外”,作为疫情重灾区,不断攀升的死亡病例数让当地人心惊肉跳,尤其是疫情严重的北部地区,一周多前,路上戴口罩的行人就成了主流。但在首都罗马周边,戴口罩的行人依然寥寥。

  口罩有没有用?8日,一则“抢口罩”的新闻在网络上引起高度关注:德国海关扣留了原本要出口给瑞士的24万只口罩。美联社日前一篇有关口罩的报道称,对病毒的恐惧已经引发一场全球口罩大战。但该报道开篇还加了个“提醒”——“尽管有证据表明大多数没有生病的人不需要戴口罩”。

  2月24日,在意大利米兰,人们戴着口罩出行。(图片来源:新华社)

 

  不同——由各自的历史文化促成

  前不久,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一批研究生展开了一项关于在欧洲戴口罩的调查,发现大多数欧洲人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口罩是重病以及医嘱时才需要戴的东西”,多数受访者看到街头戴口罩的人会感到“不正常”。但西方社会并非一直远离口罩。

  最初的外科手术口罩被认为由德国病理学家于1896年前后发明,之后经由英国和法国医生改良。而今天人们熟知的防疫口罩诞生于中国。英国医学人类学家克里斯托·林特瑞斯近日在《纽约时报》上撰文提到,1910年中国东北遭鼠疫肆虐时,华人医生伍连德将当时简陋的外科手术口罩改造成防护用品,要求中国医生、卫生人员佩戴。疫区的日本和欧洲医务人员一开始持怀疑态度,但随着一位有威望的法国医生身亡,防疫口罩迅即被采用,相关照片则在国际上引起轰动。

  口罩变成公众常备用品源于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那场瘟疫导致全球约2000万人死亡。疫情蔓延期间,各国强制民众戴口罩。美国也不例外。在费城,大街上竖起告示,写着“吐痰等于死亡”等警示语,马路上的行人都会戴上购买或自制的口罩。在旧金山,市政府联合一些组织刊登联合声明,告诉人们口罩对流感有99%的抵抗力。不过,即便疫情带来巨大损失,戴口罩的要求在当时依然遭遇巨大的反对声,很多人认为这有悖于美国人对自由和个人主义的信仰。

  在西方,口罩的使用在二战后淡去。德国历史学者汉斯曼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与西方近几十年来重视医疗保健,没有大规模瘟疫有关,他们有一种“健康自信”。此外,戴口罩涉及政治因素,欧洲国家因担心宗教极端主义等问题,大多有“蒙面禁令”。

  法国于2010年颁布的《禁蒙面法》规定,在公共场合不能使用任何材料遮盖面部。《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在法国,确实有人出于对《禁蒙面法》的忌惮而不愿意戴口罩。德国的相关法令早在1985年就通过了,荷兰是在2018年通过的禁蒙面法。

  东方则有大相径庭的口罩历史。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黄薇告诉《环球时报》记者,1910年东北鼠疫暴发后,不少国人第一次用口罩来预防传染病,伍连德发明的口罩简单易做且几乎所有人都买得起。此后近百年时间里,“伍氏口罩”及其各类改进版本广泛使用于中国大地。民国时期,中国饱受霍乱、天花、伤寒、疟疾等疫情冲击,那时最简单且成本最低的防疫措施就是戴口罩。直到2003年中国制定医用防护口罩的国家标准,这类传统的棉纱口罩才在医疗防护的主战场中退役。

  对于中国人来说,戴口罩体现的是过去一个多世纪逐渐发展形成的健康卫生习惯。黄薇说,对普通民众而言,戴口罩这样简单方便的防护措施,是在历年来对抗疫病的过程中逐渐普及的。如今,随着公共卫生制度的日益完善,口罩被运用到了越来越多的生活场景中:美容店的理发师、医院探视病人的家属、学校打扫卫生的孩子……口罩带给人们的,是一份最简单也最为安心的保护。

  至于日本,远了说,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导致25万至48万日本人死亡,这在日本催生出一种强烈的自我保护文化。近了看,2009年禽流感、2011年大地震和福岛核泄漏都使日本戴口罩的人激增。日本人有内敛含蓄的特点,戴口罩可以使他们和周围的人产生一种疏离感,即“礼貌”。日本秀明大学教授堀井光俊曾发表过一篇论文,认为日本人戴口罩主要是“相互客气”。“如果你感冒,你就必须小心以免传染别人,因此要捂上嘴”,他写道:“这在日本成为一种‘风险礼仪’,使人对不可控的状况产生一种可控感。”

  在亚洲,戴口罩的习惯也与防污染、花粉过敏及冬天保暖联系在一起。此外,戴口罩已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日本有著名的“口罩姬”现象,韩国偶像团体成员经常戴着口罩出行,中国的明星艺人也是如此。

  当地时间3日,瑞士人民党一名女议员因为戴着口罩出席当天的瑞士联邦议会会议而被驱逐出了议会大厅

 

  靠拢——仿效亚洲人的人会越来越多

  “我应该戴上口罩吗?”“口罩究竟有没有用?”如同我们对西方人不肯戴口罩感到吃惊,他们也困惑于东方社会这一习惯及其效果。对此,欧美卫生专家和主流媒体的回答是一致的:不必戴,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戴口罩有效。

  英国《每日电讯报》7日的一篇报道堪称代表:为什么戴口罩不管用?因为口罩是防止飞沫飞出去而非防止其进来。亚洲人为何都戴口罩?这是一种文化现象,可以对别人起到安慰作用,但在西方截然相反:戴口罩让别人产生焦虑感。

  其实,对东方口罩习惯还有其他解读。2003年的SARS加深了西方对亚洲人戴口罩的印象,当时有西方学者总结称,戴口罩表达了一种集体主义价值观,拒绝戴口罩会遭到公开谴责,通过戴口罩人们展现出团结的姿态。

  “将戴口罩放入历史与文化背景中去考察,你就会明白,在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它的意义远大于简单的个人感染防护。口罩是现代医学的标志,也是人们相互给予信心的方式,说明社会在疫期保持运转。”英国医学人类学家克里斯托·林特瑞斯写道,英国社会学家彼得·贝尔关于SARS的一段话同样适用于今天:“口罩文化促生了一种休戚与共、同担共责的感觉。”

  还有日本学者同美国、加拿大学者进行跨文化研究,发现日本人和西方人通过不同的面部部位去探查情绪变化,这影响戴口罩与否的决定:日本属于“潜藏情绪型文化”,人们善于观察别人眼睛的细微变化,在日本等亚洲国家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一格言;欧美国家是“外显情绪型文化”,视嘴巴为最有表现力的部位。

  对于欧美国家不提倡戴口罩,很多分析也指出一些现实因素,比如口罩储量有限,不可能满足全民使用,优先确保最需要的人(病人和医生)有得用——美国3亿多人,只有4500万只口罩。还有民众很难动员、政府能力不足的问题,像比利时,口罩全靠进口,国内中央-大区-基层三级政府对立,仅1100万人口竟然有不少于9位卫生部长,全国性动员只能停留在建议民众不要恐慌这个层面。

  耶鲁大学全球健康政策与经济学助理教授陈希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口罩的确是病人戴更有用,因为病人会散播病毒,但前提是病人必须知道自己生了病,他也愿意出于社会责任而有效佩戴口罩。另一种情况是,所有担心自己生病的人都戴,这是中国国内广泛戴口罩的情况。

  在陈希看来,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病人才戴口罩”观念,不太容易打破。但目前来看,中国的防疫经验已经开始在某些程度上影响美国对于疫情防控的看法,当疫情严重程度不断升高后,美国民众会自发佩戴口罩。“随着疫情日趋严重,欧洲人对口罩的态度肯定会改变,仿效亚洲人戴口罩的人会越来越多。”德国学者汉斯曼对《环球时报》记者也如是说。

  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防护用品的资讯,现在就来防护用品展,一起共同交流学习,我们将会为您继续呈现更多精彩内容。

  

分享至:
Baidu
map